欢迎访问《轧钢》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0年, 第2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4-28
  

  • 全选
    |
    专家论坛
  • 王国栋
    . 2010, 27(2):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TMCP技术是改善产品质量的重要轧制工艺技术。近年来,在传统的加速冷却和直接淬火的基础
    上,柔性化的轧后在线热处理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TMCP技术发展的前沿和热点。本文重点介绍了在线热处理过程中应用的超快速冷却技术和再加热设备,并以实例说明了柔性化在线热处理技术在开发产品、降低成本方面的作用
  • 研究与开发
  • 王岩
    . 2010, 27(2):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拉伸、金相、析出物定量分析等测试方法,研究了DC01热轧带钢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带钢长度方向上屈服强度最大差值约为20PMa抗拉强度变化平稳,头尾伸长率较高。带钢宽度方向晶粒度相差1级左右,屈服强度最大差值约为10MPa通过计算得出带钢头部20m、头部和尾部50m沉淀强化增量分别为10.86MPa和11.595MPa具有微弱的沉淀强化效果。
  • 张宇光
    . 2010, 27(2): 1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在较低应变速率(0.00067s-1)下,双相钢试样静态拉伸过程中塑性功向热能的转变规律。在对静态拉伸过程能量分布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传热模型,对室温下拉伸过程试样标距内材料的温度进行了数值求解。利用红外测像仪测量了拉伸过程中试样表面的温度,通过比较模拟值与实测值求得了β值(塑性功向热能转变系数),真应变大于0.02时β值随应变增加而上升较小, β值可以取0.93。
  • 李晓磊 ,李云杰,康健,袁国,王国栋
    . 2010, 27(2): 12-10.13228/j.boyuan.issn1003-9996.20170105.
    https://doi.org/热轧马氏体/贝氏体区直接淬火-配分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马氏体区淬火-配分(Q&P)、贝氏体区淬火-配分(B&P)和直接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于100%,并且呈现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试样屈服强度大于1 1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 200 MPa,伸长率在1475%~1600%之间,强塑积可高达21.12 GPa·%。经B&P处理后的试样获得贝氏体基体和17.3%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试样伸长率高达2100%,强塑积为22.26 GPa·%。经直接淬火工艺处理后的试样,抗拉强度高达1 540 MPa,但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3.6%,导致伸长率仅为800%,强塑积为12.32 GPa·%。此外,还发现少量软相铁素体组织,可以降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
  • 李晓磊 ,李云杰,康健,袁国,王国栋
    . 2010, 27(2): 12-10.13228/j.boyuan.issn1003-9996.20170105.
    https://doi.org/热轧马氏体/贝氏体区直接淬火-配分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马氏体区淬火-配分(Q&P)、贝氏体区淬火-配分(B&P)和直接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于100%,并且呈现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试样屈服强度大于1 1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 200 MPa,伸长率在1475%~1600%之间,强塑积可高达21.12 GPa·%。经B&P处理后的试样获得贝氏体基体和17.3%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试样伸长率高达2100%,强塑积为22.26 GPa·%。经直接淬火工艺处理后的试样,抗拉强度高达1 540 MPa,但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3.6%,导致伸长率仅为800%,强塑积为12.32 GPa·%。此外,还发现少量软相铁素体组织,可以降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
  • 刘勇
    . 2010, 27(2): 14-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热轧铌微合金化汽车梁用钢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了氧化动力学和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热轧工艺参数对热轧板表面氧化铁皮结构的影响。实验表明;汽车大梁钢在700℃时氧化增重随时间呈直线变化,而高于800℃时按抛物线规律变化。在热模拟实验中,模拟了从精轧到卷取段的氧化铁皮的生成情况。随着开轧温度的升高Fe3O4层的比例逐渐增大'随着终轧温度的升高共存层的厚度逐渐减小'
    YD
    9
    3
    $
    c
    YD3共存层的比例随着卷取温度的降低而增大
  • 赵显鹏
    . 2010, 27(2): 18-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Q550D高强板冲击功不稳定的技术难点,分析了道次压下量、终轧温度和终冷温度对Q550D钢板冲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厚25.30mm的高强板,待温坯厚度最大不应超过60mm,待温温度不超过900℃,终轧温度应控制在810—825℃终冷温度控制在505-537℃范围内,可有效改善钢板的冲击性能。
  • 论文
  • 陶功明
    . 2010, 27(2):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28履带钢轧制时易出现折迭缺陷的问题,通过仿真分析找到了缺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异形帽 形孔向切深孔转换时出现小板与爪过渡圆弧处的金属突台和“V”字形缺陷,在下道次轧制时出现折迭缺陷。利用仿真结果,对异形帽形孔进行了修改,消除了228履带钢成品折迭缺陷。
  • 申延智
    . 2010, 27(2): 3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厂5000mm厚板轧机主传动系统的十字节多次发生断裂事故的问题,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疲劳强度分析计算,并对十字叉头进行了有限元动力学仿真,发现轧机主传动系统扭矩波动较大,并出现了单辊拖动现象,因此应消除单辊拖动,同时对十字节叉头进行材料强化处理。
  • 设计与改造
  • 曹建宁
    . 2010, 27(2): 35-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国内外各类中厚板车间的情况,详细论述了磨辊间的不同布置形式和换辊方式,并简要分析了不同布置形式及换辊方式对换辊时间、操作、投资等带来的影响。
  • 韩清刚
    . 2010, 27(2): 4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首钢京唐公司2250mm热轧带钢项目为案例,给出了粗轧除鳞系统的参数计算方法和计算结果,根据计算结果,分析了蓄能器工作压力上、下限的调整对除鳞泵工作制度的影响,为粗轧除鳞系统的设计和日常操作维护提供了依据。
  • 杨林
    . 2010, 27(2): 4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钢带成型法生产药芯焊丝的成型工艺及设备,该成型工艺及设备由放带、16道次轧制、加粉、拉拔、收丝组成,其工艺先进成熟,设备运行稳定可靠。
  • 综述
  • 东涛
    . 2010, 27(2): 4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述了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钢铁业和造船业当前的生产现状和后续发展所处的困局,并从技 术层面就船体用钢的扩大生产和应用需要双方通力合作,建立资讯、技术、质量保证及新品种开发一体化的创新型合作方式,使之成为主流连接渠道,阐明个人的见解。
  • 轧钢自动化
  • 单传东
    . 2010, 27(2): 50-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莱钢1500mm热轧带钢生产线卷取机侧导板时序逻辑的分析,对涉及侧导板控制的常见卷形缺陷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侧导板位置控制和压力控制策略的优化方案,并应用于生产实践中,提高了侧导板的工艺适应性,改善了卷形质量。
  • 革新与交流
  • 李圣贤
    . 2010, 27(2):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邯宝钢铁公司热轧带钢尾部上表面出现横裂纹现象,进行了金相检验,发现裂纹根部无扩展,裂纹两侧组织存在差异,结合现场生产实际,确定横裂纹的产生与中间坯尾部局部过冷有关。从而采取提高板坯出炉温度和板坯尾部温度、严格控制中间坯尾部翘头和除鳞制度的措施,基本杜绝了带钢尾部横裂纹现象。
  • 冯绍强
    . 2010, 27(2):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川威钒钛冶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发X52微合金中宽带的工艺流程、化学成分、生产工艺,以及成品组织与性能,其特点是Nb、Ti微合金元素的含量较其他厂家的少近一半。
  • 薛垂义
    . 2010, 27(2): 59-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冷轧机油雾分离器排液系统须定期手动排液而带来的系列问题,利用“负压差大于零”的原理,对排液系统进行了改进,使手动排液变为自动排液。同时对分离器外部的集油坑进行改造,使集油坑也实现了自动排液。系统改进后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风机的使用寿命,而且还有益于现场作业环境的改善。
  • 袁少平
    . 2010, 27(2): 61-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在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棒线厂粗轧第1、第2架实施无孔型轧制的轧辊配置、轧件断面尺寸、导卫设计等方面的情况,实践表明;无孔型轧制在提高生产率和轧辊利用率、改善产品表面质量等方面效果显著。
  • 房宽军
    . 2010, 27(2):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一种中型轧机用新型滚动导卫装置,其辊轴安装由销入式改为开槽推入旋转式,并采用NiCr合金材质导轮,轴承装在导轮内,以使辊轴处于静止状态,有效杜绝了辊轴转动/掉轴现象,使每对导轮过钢量达1800t左右。
  • 王峰
    . 2010, 27(2): 66-6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川威集团棒材生产线达涅利型短应力线轧机在生产中传动端轴承易烧损,托架震动大,轧机弹跳大,导卫梁强度、精度低,易窜辊等问题,分析了其产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改进措施,较好地满足了生产需要。
  • 纪涛
    . 2010, 27(2): 69-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莱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大H型钢万能轧机立辊箱表面出现严重磨损的问题,根据立辊箱的结构 和工况,采用激光熔敷技术对立辊箱进行修复。介绍了激光熔覆技术的原理与特点,经实践,修复后立辊箱最大磨损量小于0.5mm,完全满足生产的需要。
  • 蒋次强
    . 2010, 27(2):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分离式蓄热烧嘴、一体式蓄热烧嘴、整体式浇注结构等不同蓄热式燃烧装置的结构和特点,指出在棒线加热炉上使用一体式蓄热烧嘴较为可行、合理,而对高温加热炉,尤其是板坯加热炉,应优先考虑整体浇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