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轧钢》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1年, 第2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11-08-28
  

  • 全选
    |
    研究与开发
  • 张林
    . 2011, 28(4):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厂采用400mm厚 Q345连铸坯生产120mm特厚钢板时铸坯中心缺陷压合及轧后钢板出现双鼓形缺陷的问题,以刚-粘塑性有限元软件模拟了缺陷压合条件和双鼓形形成过程。结果表明,400mm厚铸坯不能在开轧后1~3道次内压合缺陷,但随压合参数l/的增大和应变累积作用,中心裂纹被压合;第1道次压合400mm厚铸坯中心矩形裂纹的临界压下率为158%,转化为几何参数l/=0511;400mm厚铸坯在轧制的各个阶段均存在双鼓形缺陷,双鼓形最大峰值的临界变形条件为l/=0542,增大轧辊尺寸、减少横轧道次可减轻双鼓形缺陷。
  • 孙彬
    . 2011, 28(4): 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钢板在轧制过程中较易出现麻点缺陷的问题,分析了中厚板表面粘附性点状缺陷的结构及其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粘附性点状缺陷由多层氧化皮叠加形成,氧化皮中含有Fe、O、Cr和Si元素,Cr元素来自于轧辊表层脱落,因此,控制轧辊辊面质量是消除粘附性点状缺陷的有效方法。
  • 杨晖
    . 2011, 28(4): 9-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涟钢2250mm常规热连轧机组F5~F7机架CVC工作辊横移量及分布不合理、轧机凸度控制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CVC辊型模型对其进行了优化设计。现场实验表明,CVC辊型优化后,工作辊横移全行程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高,工作辊弯辊的板形调控功效也得到了更好发挥,满足了板形控制的需要。
  • 李晓磊 ,李云杰,康健,袁国,王国栋
    . 2011, 28(4): 12-10.13228/j.boyuan.issn1003-9996.20170105.
    https://doi.org/热轧马氏体/贝氏体区直接淬火-配分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低碳硅锰钢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淬火-配分工艺研究了马氏体区淬火-配分(Q&P)、贝氏体区淬火-配分(B&P)和直接淬火工艺对组织性能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经Q&P工艺处理后得到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的组织,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大于100%,并且呈现薄膜状分布于马氏体板条间,试样屈服强度大于1 100 MPa,抗拉强度大于1 200 MPa,伸长率在1475%~1600%之间,强塑积可高达21.12 GPa·%。经B&P处理后的试样获得贝氏体基体和17.3%的残余奥氏体组织,试样伸长率高达2100%,强塑积为22.26 GPa·%。经直接淬火工艺处理后的试样,抗拉强度高达1 540 MPa,但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为3.6%,导致伸长率仅为800%,强塑积为12.32 GPa·%。此外,还发现少量软相铁素体组织,可以降低试验钢的屈服强度。
  • 郑建平
    . 2011, 28(4): 1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了不同厚度中间坯对厚50mm Q390CZ15钢板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10、100mm厚中间坯经控轧控冷后,所得产品组织性能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定。100mm厚中间坯待温时间短,后续精轧工序少,其控轧方案更简便、合理,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
  • 李慧琴
    . 2011, 28(4): 16-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包钢冷轧带钢平整后力学性能波动较大,板形控制困难等问题,研究了不同平整延伸率对带钢力学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厚040mm带钢适宜的平整延伸率为06%;厚116、200mm带钢适宜的平整延伸率为08%;厚240mm带钢适宜的平整延伸率为10%。
  • 陈兵
    . 2011, 28(4): 20-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某型号热镀锌气刀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软件Fluent研究了气刀在工作状态下的气流特性。选取刀唇纵向截面进行二维仿真计算,得到气流在刀唇部位的速度和压力分布云图。同时,建立了系统的三维流体模型,得到了带钢表面气流速度和压力分布情况,为气刀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 邸全康
    . 2011, 28(4): 26-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钢采用SUFC工艺试制了大规格(Φ40mm)棒材,本文通过实验确定了变形工艺参数,测定了试样的CCT曲线,并对棒材断面的径向温度场进行了模拟,分析了试样组织。工业生产表明,柔性控轧+SUFC+自回火工艺大幅提高了材料的强度,且生产成本较低。
  • 设计与改造
  • 蔡玲
    . 2011, 28(4): 28-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武钢连续电镀锌机组工艺段设备布置,以及电镀段主要设备特点。该机组电镀段采用先进的重力槽,高效节能的两级闪蒸装置和完善的电镀循环系统,保证了机组产能及产品质量。
  • 张兵
    . 2011, 28(4): 31-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双相钢、耐热钢、超级奥氏体钢、超级铁素体钢等特殊不锈钢退火酸洗工艺的特点,与普通不锈钢相比,其退火速度较低,退火温度较高,冷却段为全水冷方式,氧化铁皮预处理采用破鳞机与抛丸机相结合的方式,酸洗段预酸洗采用电解中性盐的方法,混酸酸洗段的氢氟酸浓度较高。
  • 综述
  • 王京瑶
    . 2011, 28(4): 34-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我国钢轨和大H型钢生产技术与装备的发展情况,主要包括钢轨用钢的研究和发展,钢轨钢的冶炼和连铸技术,钢轨万能轧制工艺、精整和检测装备与技术,以及大H型钢的生产工艺布置和近终形连铸异形坯、X—H轧制法等技术。并指出,生产400mm系列和更大规格的U型、直线型、Z型、H型钢板桩是我国大型型钢生产面临的重大技术难题。
  • 王爱华
    . 2011, 28(4): 42-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国内、外电工钢极薄带的生产现状及市场应用的情况,以及典型生产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性能和应用领域,指出扩大高牌号无取向电工钢生产、提高产品质量是目前电工钢发展的迫切要求。
  • 轧钢自动化
  • 昂正新
    . 2011, 28(4): 4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马钢热连轧CSP生产线液压活套设备的结构、功能及工作原理,并根据现场实际参数和工艺结构,建立了活套套量方程、伺服阀-液压缸模型传递函数、液压活套张力系统模型和高度系统模型,据此推导得出了液压活套双输入、双输出线性化动态数学模型,为更好地研究液压活套系统的控制问题提供了模型依据。
  • 林建民
    . 2011, 28(4): 49-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液压辊缝控制系统 (HGC) 是双机架冷轧机带钢厚度控制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双机架冷轧机液压压下系统位置控制方式的研究和改进,提高了HGC位置控制的动态响应,有效解决了带钢厚度波动的问题。
  • 革新与交流
  • 严肃
    . 2011, 28(4): 52-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冷轧大型连续退火炉炉内气氛中压力、露点、氧含量等主要指标对能耗和排放的影响,并针对退火炉设备制造、现场安装和生产运行3个不同阶段分别提出了降低能耗和排放的措施。
  • 赵罗根
    . 2011, 28(4): 54-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厚板热轧时出现的边裂缺陷,研究了其形成原因及控制方法。结果表明,铸坯表面的微裂纹和轧件的不均匀变形是边裂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调整加热及轧制工艺参数、优化轧机配辊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板材边裂缺陷的产生
  • 齐志国
    . 2011, 28(4): 5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宝钢集团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热轧厂开发试制MR T4CA镀锡板用热轧带钢的技术要求、工艺方案、技术难点及主要技术措施,通过对轧制计划编制、工艺控制参数调整、加热操作控制、机组负荷分配和速度优化、数学控制模型参数调优、轧线除鳞和工艺通道管理、精轧辊型配置、在线检测监控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实现了对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卷取温度、成品几何尺寸、板形等关键指标的有效控制,实现了该产品的批量稳定生产。
  • 王代文
    . 2011, 28(4): 60-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50AT轨的断面形状和尺寸精度要求,分析了长腿布置在轧制线上方与长腿布置在轧制线下方两种孔型系统的优缺点,并运用MARC软件对该两种孔型系统中的梯形孔进行了变形仿真分析,发现前者轧件的弯曲和扭转均较小,因而轧制稳定,在攀钢Φ950mm生产线上进行的实际生产也证明了这一优点,因此应选用长腿布置在轧制线上方的孔型系统来生产50AT轨。
  • 王文清
    . 2011, 28(4): 6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钢高速线材厂二车间通过优化工艺设计,解决了Φ65 mm 系列产品尺寸精度差的问题,提高了产品质量,并通过预精轧机组甩机架生产,减少了工装备件,缩短了换辊时间,提高了生产作业率,经济效益显著。
  • 黄文初
    . 2011, 28(4): 66-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东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棒材厂设计应用了适用于水平轧机与立式轧机的可调组合式滑动进口导卫装置。这种结构形式的导卫,其内腔尺寸可调、安装尺寸可调,可同时满足孔型轧制及无孔型轧制的要求,满足不同轧制规程、不同型号轧机、不同直径轧辊对导卫的使用要求,其适应性、共用性强。
  • 王会军
    . 2011, 28(4): 69-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河北钢铁集团邯郸分公司CSP热连轧厂烟气抑制系统除烟效果差、除烟不彻底、厂房环境差、带钢表面麻点缺陷多等问题,通过选用实心圆锥喷嘴以取代原有的扇形喷嘴、在水路中增设Y型过滤器以避免由管道内杂质造成的喷嘴堵塞问题、改进集管的布置方式和喷射角度,并新增二次烟气抑制系统后,有效地抑制了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气,减少了带钢表面的麻点缺陷。
  • 姚筱春
    . 2011, 28(4): 71-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加热温度是热轧工艺控制中的一项关键指标,不同钢种对加热温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轧制计划的编排难度大,制约了轧制计划单重以及热送热装水平的提高。本文针对1880mm热轧线轧制计划编排进行优化,采用不同钢种进行交叉编排,并根据加热时间确定合适的交叉比,达到提高轧制计划单重和热送热装水平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