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轧钢》官方网站!今天是

2013年, 第3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3-12-28
  

  • 全选
    |
    研究与开发
  • 徐洋,李凡 ,孙明雪,周砚磊,衣海龙,刘振宇
    . 2013, 30(6): 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实验研究了轧后冷却方式对低碳钛微合金钢组织、析出行为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轧后冷却方式(层流冷却、层流冷却+超快速冷却、超快速冷却)下实验钢的组织主要是细晶铁素体。与层流冷却工艺相比,采用超快速冷却工艺能够细化铁素体晶粒尺寸,促进微合金元素Ti在铁素体中的析出且细小弥散。采用超快速冷却工艺,实验钢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达到了760MPa和683MPa,比层流冷却工艺下实验钢分别提高了40MPa和20MPa。
  • 冯辉君,陈林根,孙丰瑞
    . 2013, 30(6): 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Matlab数值计算,对中厚板轧后冷却问题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中厚板随时间变化的温度场分布,分析了钢板厚度、终轧温度、冷却水温度、平均水流密度、钢板含碳量和冷却方式对钢板表面和芯部温度、终冷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板芯部与表面的温差,在空冷阶段先增大后趋于平稳;在层流冷却阶段随着冷却时间的增加不断增大;在返红阶段在较低的范围内趋于平稳。在相同的冷却时刻,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大,钢板表面温度、芯部温度以及芯部与表面的温差均增大;随着终轧温度的降低和平均水流密度的增大,钢板表面和芯部终冷温度均降低。随着钢板含碳量的增加,其表面温度并不总是降低。与单水冷过程相比,间歇式冷却使钢板芯部与表面的温差更小,钢板温度均匀性更好,其对应的热应力也较小。同时,得到了终冷温度与钢板厚度、终轧温度、冷却水温度和平均水流密度的拟合关系式,结果表明钢板终轧温度对钢板终冷温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钢板厚度和平均水流密度,冷却水温度对其影响较小。
  • 田伟,郑明月,李红斌,徐树成
    . 2013, 30(6): 9-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机压缩试样,对其变形抗力进行研究,实测了热压缩过程中不同应变速率、变形温度下实验钢的变形抗力,分析了实际应变速率及变形温度与真应变的关系,构建了带有速率修正和温度弹跳的材料本构方程,并提高了本构方程的精度。
  • 张喜榜 李飞 王晓东 赵林 董立杰
    . 2013, 30(6): 15-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迁钢2250mm生产线热轧卷出现局部高点的问题,分析了轧辊辊间接触压力、轧制计划编排、工作辊热凸度等因素对产生带钢局部高点的影响规律,提出了优化末机架工作辊辊型、合理编排轧制计划、严格冷却水喷嘴管理制度、控制轧辊热凸度、调整精轧轧制工艺等措施,改善了轧辊的不均匀磨损程度,使带钢局部高点控制在10μm以下。
  • 黎倩
    . 2013, 30(6): 19-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研究厚规格与薄规格带钢的平整变形原理,比较其l/h值,将2~16mm厚不锈钢热轧平整机延伸率的设定划分成两个区间2~8mm、8~16mm,前者依靠平整机和拉矫机的联合控制来实现工艺目标,后者的平整机不能采用大延伸率来消除板形缺陷,平整机的主要作用为改善带钢表面质量。
  • 刘顺明,尹显东,郑晓飞,谭谨峰
    . 2013, 30(6): 22-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带钢在退火炉内瓢曲失稳与拉伸失稳的原因,其与炉区张力、炉辊辊型、带钢规格及材质有关。对于厚窄带钢容易发生拉伸失稳,而薄宽带钢容易发生瓢曲失稳。同时,推导了带钢失稳临界应力公式,并提出了相应措施,使带钢断带由5次/a降低至2次/a。
  • 郝晓东 ,刘昕,张建,张启富
    . 2013, 30(6): 25-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钢板表面状态对磷酸盐保护膜的影响,本文对表面光洁、有色差、有“W”压氧3种表面状态的钢板进行了磷化处理,并进行表面形貌观察、磷化膜重测定、耐蚀性实验、扫描电镜及EDS分析。结果表明,钢板磷化后表面形貌受原板表面质量影响很大,有色差的基板在磷化后表面出现亮白条纹;有“W”压氧的基板磷化后表面会形成黑色条纹缺陷。但基板表面状态引起的磷化后表面缺陷基本不影响磷化膜的耐腐蚀性,膜重和粒径满足要求。本文指出,由于磷化膜遗传基板表面状态,要解决磷化后表面形貌缺陷,必须通过改善基板表面质量来消除。
  • 陶功明,朱华林,赵云,邓淑惠,张建,陈崇木
    . 2013, 30(6): 29-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扭矩干涉是矫直生产的“顽疾”,各辊单独传动是解决干涉最好的改进方法,但各辊的矫直速度不及时调整同样会产生严重的扭矩“干涉”。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调整矫直辊名义直径而改变矫直速度的方法,分析了矫直线速度与中心层高度、压下量、矫直节距及矫直辊直径的关系及理论线速度与实际线速度存在差异的原因。结合理论分析及现场数据建立了矫直扭矩干涉的控制模型。该模型投用后,使矫直扭矩绝对值由87%降低到21%,降低了矫直机电耗及设备损坏率,提高了生产作业率。
  • 设计与改造
  • 胡斯尧
    . 2013, 30(6): 3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电镀锌板带生产的主要方式和工艺流程,结合国内某电镀锌工程,介绍了重力槽法电镀锌机组工艺设计过程中的设备布置、关键设备选型原则。根据机组产品大纲实例进行分析计算,探讨了确定工艺速度、电镀阳极板数量、电镀电流的方法。
  • 胡于华,黄东城
    . 2013, 30(6): 38-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介绍了武钢集团昆明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新建的中小型H型钢生产线的产品大纲、工艺流程、主要设备及其特点。该生产线设计年产能80万t,采用1架粗轧机+10架连轧机的轧制方式,长尺冷却—长尺矫直—冷锯锯切的精整工艺,精轧出口处设有轮廓仪,并采用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自动化系统,将给昆钢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 综述
  • 蔡珍,韩斌,刘洋,万立新
    . 2013, 30(6): 41-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与传统轧制工艺相比,铁素体区轧制工艺具有提高钢的深冲性能、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表面质量等优点。该项技术在国外应用较为成熟,但在我国除宝钢外,大部分企业仍处于试验摸索阶段,鉴于此,本文对铁素体区轧制工艺的工业应用现状、难点以及发展策略进行了总结分析,旨在为我国推行铁素体区轧制技术提供借鉴。
  • 张心金,李龙,刘会云,殷福星
    . 2013, 30(6): 4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中间夹层在金属复合板制造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回顾,总结了金属复合板结合界面处中间夹层材料的种类,分析了中间夹层材料类型及厚度等对金属复合板界面结合的影响。以不锈钢复合板为例,介绍了其中间夹层不但可以阻止元素扩散避免形成界面脆性相,降低晶间腐蚀,还可以阻止应力腐蚀裂纹的扩展;另外,中间层的合理选用可以提高结合强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设备大变形量的要求。针对不同的金属复合板材料,选用合适的中间夹层材料及厚度可有效地提高复合界面的结合质量。
  • 轧钢自动化
  • 张浩宇,张殿华,孙杰,李旭
    . 2013, 30(6): 50-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五机架冷连轧机末机架采用轧制力闭环控制模式时,会出现4#机架负荷过大以及4#~5#机架间张力控制精度低等问题,继而对厚度控制精度造成影响。为了在保证末机架轧制力控制精度的前提下提高厚度控制精度,提出了末机架厚度控制优化策略。通过建立动态轧制力补偿控制器与动态负荷平衡控制器,补偿了速度调节对张力以及厚度控制的影响,并实现了各机架的负荷分配的平衡。现场实际应用效果表明,在实现末机架高精度轧制力控制的同时,优化了4#机架负荷,且成品厚度控制精度均远优于±1%。该优化策略满足了冷连轧厚度控制的要求。
  • 革新与交流
  • 吕 长 宝
    . 2013, 30(6): 56-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了带钢平整时出现挫伤缺陷的形貌和分布规律及其原因,挫伤缺陷是由相互挤压的带钢的相对滑动导致局部金属产生剪切滑移而形成的,带卷板面的不平滑区域与相邻平滑区域存在明显的半径突变,滑动时在与相邻层的接触面区产生足够的压力,导致局部金属产生剪切滑移。避免挫伤缺陷的主要方法是抑制开卷时带卷的层间滑动。
  • 徐勇, 吴春华
    . 2013, 30(6): 61-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梅钢热镀铝锌产品常出现锌点凸起表面缺陷的问题,分析认为氧化铁皮是缺陷产生的根本原因。因此,通过采取设备状态优化、生产工艺优化及规范操作标准等措施严格控制氧化铁皮的产生,使该缺陷大幅减少,改判量从每月120t降低到每月的40t以内。
  • 毛亮 施宇
    . 2013, 30(6): 64-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本钢1780mm生产线薄规格产品板形不良问题,分析了该生产线板形计算模型,得出末机架弯辊力负极限、轧辊辊型匹配不良、轧辊磨削精度低、带钢温度不稳定、一级及二级控制系统不完善、轧制计划及轧制节奏不合理、工艺设备精度不达标是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为此,对精轧机负荷分配、轧辊辊型、轧制计划和节奏、板形控制模型等进行了优化,使带钢平直度指标命中率从88. 3%提高至92. 8%,凸度指标命中率从90. 5%提高至96. 7%。
  • 何 天 仁
    . 2013, 30(6): 67-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柔性轧制技术,通过工艺参数的控制,用相同的Q235B坯料分别生产出了Q235B、Q345B级别的钢板,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要求,并实现了小批量生产。本文对两种工艺生产的钢板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冲击功和金相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
  • 梁三清,徐梅
    . 2013, 30(6): 70-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控制钢中Ti、B的有效成分以保证钢的淬透性,以及采用合理的控轧控冷工艺以确保钢的高塑性和表面低硬度性能,山西新泰钢铁公司成功开发了高强度冷镦用钢ML20MnTiB的Φ20mm热轧盘条,其直接冷镦的冷镦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制成高强度六角螺栓后也完全满足10. 9级高强度螺栓的技术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