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轧钢》官方网站!今天是

2024年, 第41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24-02-28
  

  • 全选
    |
    特约综述
  • 王国栋, 田勇, 李海军, 刘振宇, 曹光明, 王斌, 王丙兴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工程机械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带动了上游钢铁行业在工程机械用钢生产方面的技术进步。我国钢铁企业基于工程机械行业的迫切需求,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开发出系列关键共性技术:(1)针对特厚规格钢板生产中面临的压缩比不足问题,开发出液芯大压下技术和“温控-形变”耦合轧制工艺,促进变形向钢板中心渗透、改善了其心部缩孔、疏松缺陷;(2)开发出超快冷技术,实现了工程机械用钢组织和性能在线调控;(3)开发出极薄、特厚规格离线淬火装置,解决了厚板冷却能力不足、薄板板形不良等热处理瓶颈问题;(4)开发出薄与极薄规格钢板在线热处理工艺和装备,实现了工程机械用钢的绿色化生产;(5)运用数字化手段,基于热轧过程极为丰富的大数据,解决了工程机械用钢生产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介绍了以上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应用,实现了高强、高韧、特厚、极薄等各类工程机械用钢的批量稳定生产。此外,还介绍了我国典型工程机械用钢产品的研发历程,分析了国内知名钢企在工程机械用钢开发和推广过程中的高性能化和品牌化战略路线,探讨了工程机械用钢全生命周期循环利用策略。通过“产、学、研、制、用”协同攻关合作,我国钢铁企业开发出满足工程机械关键原材料制造需求的各类钢铁材料,促进了相关行业发展,提升了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 研究与开发
  • 吴寅杰, 孙国胜, 李顺强, 薛星宇, 孙雪, 刘吉梓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优化热处理工艺、调控淬火组织的配比,开发出强塑性更佳的超高强钢,通过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电子背散射衍射表征手段,结合显微硬度测试及拉伸实验,研究了淬火温度对40CrNiMo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淬火温度低于Ac1时,实验钢组织由粒状珠光体及片状珠光体组成;两相区淬火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渗碳体逐渐溶解,淬火马氏体逐渐增多,不规则的未溶解铁素体比例不断降低;790 ℃淬火时,实验钢组织为完全马氏体,呈板条状;进一步提高淬火温度,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增大,马氏体板条粗化。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实验钢组织中马氏体占比越来越大,导致其硬度和强度均大幅提高。相比于完全马氏体组织,保留一定比例的铁素体能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同时兼具良好的加工硬化性能和塑性。通过合理的组织调控,实验钢获得了铁素体(28%)+马氏体双相组织,利用不同组织的相互协调性实现了淬火钢的高强韧性,进一步改善了传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
  • 李彬周, 姜圆博, 王一甲, 邵志保, 李长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轧制过程中不同变形量对环保型含铋易切削钢的微观组织演变和MnS夹杂物形貌及分布的影响规律,利用MMS-200热力模拟试验机对1214Bi易切削钢进行了单道次热压缩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变形量对实验钢的显微组织构成没有显著影响;但是随着变形量的增加,小角度晶界比例先减少后增加,织构成分的演变规律为{001}<110>+{110}<001>→α织构+Cube织构→γ织构+α织构;当变形量小于30%时,MnS夹杂物的尺寸比较均匀,形状偏向于球形和纺锤形;随变形量增大,MnS夹杂物的偏聚严重,破碎程度也较大。
  • 金鑫, 李萍, 吕海富, 刘晓雯, 苑少强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2 050 mm热连轧产线粗轧板坯楔形问题,在Abaqus环境下建立了四辊粗轧机热力耦合三维有限元模型,研究了板坯横向温差和中心线偏移与轧后楔形的关系,得到了轧后板坯楔形的产生规律。结合有限元仿真结果,建立了考虑板坯横向温差和中心线偏移的粗轧辊缝调平模型,通过对所建立模型的离线和在线验证可知,该模型对缓解粗轧板坯楔形缺陷具有较好的效果,可有效地指导现场生产。
  • 黄浩, 徐桂丽, 黄鹏, 祖国胤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国内某钢厂生产的热轧酸洗板表面出现黑斑缺陷而严重影响后续酸洗质量的问题,对黑斑缺陷的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仪、维式硬度计对黑斑缺陷的微观形貌、元素分布和相成分进行了分析,并对不同轧制工艺下残留氧化铁皮压入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黑斑缺陷部位与无缺陷部位氧化铁皮都为两层结构,但黑斑缺陷部位氧化铁皮更厚,并在交界处出现了“C”形厚度渐变趋势;黑斑内氧化层处Si元素以Fe2SiO4形式富集,Fe2SiO4对氧化铁皮产生钉扎作用导致除鳞困难,形成氧化铁皮压入缺陷,外侧更厚的Fe3O4层致使压入缺陷表面呈现黑色;在模拟残留氧化铁皮压入的实验中,残留氧化铁皮在粗轧和精轧温度下压入基体都会导致热轧板表面出现黑斑,随着压下率的增大,黑斑与基体结合会更紧密;黑斑缺陷表面微观形貌表现为氧化铁皮压入形式,并且表面硬度与残留氧化铁皮压入形成的黑斑表面硬度接近,都远大于基体硬度。出现黑斑缺陷的根本原因是Fe2SiO4引起的氧化铁皮压入,因此可以通过改进除鳞工艺以及控制Fe2SiO4的形成来降低黑斑缺陷的发生率。
  • 王耀, 赵福轶, 宋双双, 张毅, 周云根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硅钢酸洗难度大,酸洗效率远低于碳钢,且酸洗后板面存在局部氧化铁皮残留及白度值较低的问题,以50W470硅钢为研究对象,基于SEM、金相显微镜等手段,表征了其氧化铁皮形貌,利用酸洗试验研究了其酸洗行为,分析了氧化铁皮的成因、酸洗历程及电化学特性。与热轧普碳钢不同,50W470硅钢氧化铁皮主要由外层赤铁矿及内层FeO、SiO2以及两者产物Fe2SiO4构成,其酸洗动力为化学溶解与H2剥离,即难酸洗氧化物借助基体及底层氧化铁皮溶解松动后,在H2膨胀压的作用下剥离。其酸洗分为两阶段,第1阶段为表层赤铁矿剥离,第2阶段为基体及底层氧化层溶解剥离。试验结果表明:采取板带升温去除赤铁矿层和提升溶液氧化性去除Fe2SiO4两种措施可提高硅钢酸洗效率。
  • 陈书航, 褚冉星, 赵苗苗, 吴红艳, 杜林秀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医用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性能,以一种商用316L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采用冷轧及退火工艺制备了平均晶粒尺寸为198 nm的超细晶(UFG)、776 nm的亚微米晶(SMG)和1.18 μm的细晶(FG)试样,通过电化学实验测定了不同平均晶粒尺寸试样在模拟人体体液中的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结果表明:腐蚀电位和击穿电位随着平均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UFG试样具有较高的腐蚀电位(-0.38 VSCE)和击穿电位(-0.03 VSCE);电容半径随晶粒尺寸的减小而增大,晶粒细化后,316L不锈钢在模拟人体体液环境中的耐腐蚀性能得到提高。其中,退火温度750 ℃条件下保温5 min制备的平均晶粒尺寸为198 nm的超细晶316L不锈钢在模拟人体体液环境中具有最佳的耐腐蚀性能。
  • 夏绪辉, 王佳璇, 王蕾, 张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弯曲辊作为拉矫机的主要承载结构,其使用寿命影响拉矫机的稳定运行周期。以“两弯两矫”型拉矫机为例,建立了弯曲辊载荷模型,并对拉矫工艺进行了优化。首先,基于有限元计算建立了弯曲辊载荷响应面模型,研究了核心工艺参数对弯曲辊载荷的影响规律。其次,为了保证带钢拉矫质量,在定伸长率约束条件下,建立了两组弯曲辊载荷同时控制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II)进行多目标优化求解,给出了核心工艺参数的优化组合方法,实现了两组弯曲辊载荷的同步控制,有助于延长设备的整机稳定运行周期。
  • 张国强, 宋仁伯, 刘军友, 赵帅, 蔡长宏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控制热浸镀钢板表面的锌花尺寸,利用相图计算、Ansys-fluent模拟及热力学计算,研究了镀后冷却过程对锌花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5Al-Zn-1.6Mg-1.5Si-0.08Re合金镀层钢板的镀后冷却凝固过程中,影响Al枝晶生长的关键温度区间为562~386 ℃;在55Al-Zn-1.6Mg-1.5Si-0.08Re合金的自由凝固过程中未形成表面锌花形貌,表明热浸镀时锌花并非从55Al-Zn-1.6Mg-1.5Si-0.08Re合金表面或内部形核,形核质点位于镀层/钢基体界面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在562~386 ℃温度区间的冷速达到62 ℃/s以上时,55Al-Zn-1.6Mg-1.5Si-0.08Re镀层锌花尺寸可以达到3 mm以下。
  • 李研, 李铁军, 韩龙帅, 李翔宇, 刘李斌, 邱木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超高强钢在生产过程中容易出现沿带钢宽度方向镀层不均的问题,通过数值模拟仿真,研究了气刀位置带钢板形对镀层均匀性的影响,分析了气刀位置带钢板形随工艺参数的变化趋势,并提出相应优化措施,有效改善了超高强钢镀层横向均匀性。结果表明:带钢上下表面镀层沿宽度方向呈现对称的“C”形分布,镀层偏厚位置的镀层重量与镀层偏薄位置可相差1倍以上;带钢在锌锅内部经过沉没辊时,带钢上下表面产生的不对称变形使带钢在气刀位置形成C形翘曲,导致带钢上下表面与气刀距离产生显著差异,形成横向镀层不均;不同纠正辊进给量及冷却塔段张力对气刀位置带钢板形产生显著影响,随着纠正辊进给量的增加,气刀位置的带钢板形会发生显著变化,经历了“C”形、平直、“W”形,反“C”形4种状态。通过优化纠正辊进给量与冷却塔张力,可实现超高强钢镀层横向均匀性的良好控制。
  • 李春诚, 柴冬, 李科龙, 姜乐朋, 马亮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连续退火工艺对DC07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采用奥钢联连续退火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退火温度、缓冷温度、快冷冷速等连退工艺参数对DC07超低碳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30~860 ℃退火温度下,DC07超低碳钢的金相组织均为铁素体,晶粒尺寸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相对分布较为均匀;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DC07超低碳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逐渐降低,断后伸长率、n值以及r值逐渐升高;随着缓冷温度的升高,DC07超低碳钢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和r值增加,n值几乎没有变化;随着快冷冷速的增加,DC07超低碳钢的力学性能几乎没有变化。
  • 李家栋, 叶世民, 李勇, 王昭东, 王国栋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高强度中厚板是工程机械和重大工程领域的关键材料之一,中厚板回火炉是生产此类产品的重要装备。然而,常规低温回火加热技术温度波动大,无法满足此类产品低温回火工艺的高均匀性需求。为此,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出烟气循环式低温均匀加热回火炉技术装备。对该技术装备及其应用进行了介绍。实践表明:研发的中厚板回火炉低温均匀加热技术实现了±5 ℃的高均匀回火加热,解决了中厚板低温回火高均匀加热难题,为高强度中厚板回火和新工艺开发提供了重要保障。
  • 任伟超, 朱国明, 刘明治, 周欢, 郑海燕, 律琳琳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数据分析法,分析了某连退机组立式退火炉NOx排放浓度与带钢规格和加热段热负荷输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加热段热负荷输出低于41%时,折算后的NOx排放浓度不大于150 mg/m3;随着热负荷输出的进一步增加,NOx排放浓度呈现线性增加。为了降低高热负荷下NOx排放浓度,基于NOx的生成机理开展了低氮控制技术研究。首先,通过试验确定了不同额定功率的烧嘴烟气中的残氧量与 NOx生成量的关系,得到烧嘴烟气中的残氧量控制范围为 2.5%~4.4%。通过进一步定量分析残氧量对烧嘴功率的影响,发现随着残氧量的降低,一方面可以降低NOx生成量,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退火炉加热能力。当残氧量由6.0%降低至3.5%时,额定功率为80.0、120.0、160.0 kW的烧嘴NOx生成量分别降低了41.53、28.51、26.96 mg/m3,而烧嘴功率分别增加了14.7、22.0、29.3 kW。其次,研究了残氧量与助燃空气压差以及烟气温度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烧嘴烟气中残氧量调整的 Z 字法,有效解决了烧嘴烟气中残氧量超出控制上限的问题。最后,研究了烧嘴换热器不同喇叭口直径对 NOx生成量和退火炉加热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将喇叭口直径由 ϕ29.5 mm 缩小至ϕ27.5 mm,可在不影响加热能力的前提下,使 NOx的生成量降低 44.78%。应用低氮控制技术后,NOx排放浓度的平均值由 149.22 mg/m3降至 111.57 mg/m3
  • 设计与改造
  • 郑祥臣, 周云根, 柳会梅, 杨国良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滚筒式飞剪是冷轧带钢生产线的关键设备,以土耳其某钢厂镀锌线为契机,在吸收平直剪刃、螺旋线剪刃优点的基础上,完成了优化的斜直剪刃形式的滚筒式飞剪设计,实现了对薄规格带钢的剪切。主要介绍了斜直剪刃倾角的设计原则,以及剪切力、电机速度和功率的计算方法。与螺旋线剪刃相比,斜直剪刃的剪刃间隙不那么均匀,但也呈现一定规律,可以通过对滚筒上剪刃槽进行修磨来实现剪刃间隙的均匀,进而实现对薄带钢的剪切。在满足结构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增大剪刃倾角可以降低剪切力,进而降低电机功率。设计时采用柯洛辽夫公式计算剪切力,其中剪切面积利用三维软件测算。电机需要克服剪切力和滚筒转动惯量,其中剪切力与剪刃倾角成正比,转动惯量与机组速度的三次方成正比。斜直剪刃滚筒式飞剪设计方案在实际生产中得到验证,满足了生产要求。
  • 薛建奇, 李文波, 董宇, 孟祥顺, 杨红远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冷轧连续产线中激光焊机双切剪剪切带钢断面质量对焊缝质量具有重要影响,而焊缝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产线的稳定运行。为此,以某镀锌线激光焊机双切剪为研究对象,通过三维软件对双切剪进行建模,利用有限元软件对剪切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并对比分析了带钢实际剪切断面情况与仿真断面情况、理论剪切力与仿真剪切力、不同剪刃间隙条件下的带钢剪切断面质量。结果表明:带钢仿真剪切断面与实际剪切断面一致;对比2、4、6 mm厚度DP980带钢数值模拟剪切力与诺莎里剪切力公式计算的剪切力,结果相差在5%之内,满足工程实际应用,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有效性;通过设定0.05、0.1、0.15 mm 3种不同的剪刃间隙对带钢剪切断面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当剪刃间隙为0.05 mm时,带钢剪切断面中剪切带占比最大为42%,毛刺高度最小为0.05 mm,剪切断面质量满足激光焊机对剪切断面的要求,因此在满足工程实际的情况下,剪刃间隙为0.05 mm时带钢剪切断面质量最好。
  • 自动化与智能化
  • 潘瑜, 宁新禹, 王麟, 李海军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钢厂2 150 mm热轧产线厚规格高强钢低温卷取时卷取温度(Coiling Temperature,CT)实测值波动大,CT反馈控制及模型自学习功能无法正常投入的问题,基于限幅滤波法及卡尔曼滤波法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组合式滤波算法。对比分析了3种典型组合算法,发现与限幅加权平滑滤波和限幅递推平均值滤波算法相比,限幅卡尔曼滤波算法在噪声环境下保证良好鲁棒性的同时,提高了CT实测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将限幅卡尔曼滤波算法嵌入现有层流冷却控制系统,实现了低温卷取条件下CT值的准确测量,确保了CT控制功能的正常投入。优化后的控制系统在生产X80管线钢时,实际CT值能够控制在目标温度±30 ℃以内,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周忠勋, 翟兰燕, 邓波, 王伟, 张飞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热轧机支撑辊多采用油膜轴承,由于在轧制过程中支撑辊油膜轴承内油膜厚度发生变化,会造成轧机有载辊缝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产品厚度出现偏差。基于现场设备使用范围,提出支撑辊油膜厚度补偿模型的实验方案,根据实际采集不同压力下速度变化引起的辊缝变化量,使用Matlab拟合得到油膜厚度变化量与轧制力变化量、轧制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计算出轧制过程中不同轧制速度、压力条件下支撑辊油膜厚度的变化量,进一步对轧机有载辊缝进行补偿。实际应用表明,该支撑辊油膜厚度补偿方法取得了预期效果,轧机运行稳定可靠,可以有效提高带钢的厚度命中率。
  • 革新与交流
  • 李生存, 王浩宇, 周旬, 张郢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热轧工序中钢材氧化铁皮的形成受轧制工艺参数、钢种、设备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带钢表面质量不合格,并造成产线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针对连铸连轧短流程产线低碳钢因氧化铁皮缺陷降级率高的问题,结合产线特点和轧制工艺,对氧化铁皮缺陷形成原因和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流程工艺成品带钢氧化铁皮缺陷主要分为板道系﹑温度系﹑除鳞系3类。板道系氧化铁皮缺陷主要是产线辊道工况异常形成的柳叶状或纺锤状氧化铁皮压入,温度系氧化铁皮缺陷主要受轧制工艺制度的影响,除鳞系氧化铁皮缺陷主要由除鳞设备能力不足造成。通过对轧前工况设备的确认﹑使用合理的轧制温度和卷取温度,以及改造升级除鳞集管设备,将成品带钢氧化铁皮缺陷降级率由之前的10%以上降至0。
  • 康华伟, 丁明凯, 孙冰, 尹翠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冷轧压下率对HC340LA冷轧低合金高强带钢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对同一炉次的两批带钢,采用相同的热轧工艺,不同的冷轧压下率轧至相同的成品厚度,再采用相同的连续退火工艺,利用金相显微镜、电子拉伸试验机、洛氏硬度计等对成品带钢组织性能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当冷轧压下率小于60%时,成品带钢晶粒组织相对粗大,力学性能处于标准下限值;当压下率达65%时,成品带钢晶粒组织细小均匀,晶粒度约为11.5级,屈服强度为369 MPa、抗拉强度为462 MPa、伸长率A80为28.5%、硬度为76.3HRB,各项指标均优于产品质量标准,且具有较好的富裕量。
  • 何波, 吴俊伟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冷轧厂生产的双相钢边部存在漏镀缺陷的问题,对漏镀部位的缺陷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合高强双相钢选择性氧化原理对现场的相关影响参数逐个进行剖析、识别,确定出各个参数的控制范围,随后通过试验设计得出了关键控制参数的最佳组合,并针对性制定了控制措施。结果表明:锌铁合金双相钢的漏镀缺陷是由于炉内气氛控制不好,锰、铬等合金元素扩散到表面出现选择性外氧化导致的;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在Ac1线以上适当降低退火温度,有利于内氧化的形成;炉鼻子气氛控制要加强对加湿器的管理,一旦加湿过大就会引起炉鼻子处露点过高,导致冷区氧含量过高,造成已还原的金属出现二次氧化;通过采取热区温度770~790 ℃,加热区露点-10~15 ℃,炉鼻子氧体积分数小于0.001 0%,锌铁合金双相钢的漏镀缺陷率由改善前的8%大幅下降到1.42%,且缺陷主要集中在带钢头部位置,优化效果明显。
  • 沈克非, 曹进, 桂海峰, 吴雅仙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某产线在生产ϕ12.0~ϕ13.0 mm 82B高碳钢盘条时网状渗碳体超标、轧制速度受限和尺寸波动较大等问题,对预精轧和精轧机组的孔型配置进行了优化,合理调整了延伸系数和堆拉系数,在不改造风机、飞剪等工艺设备的情况下,提高了水箱和斯太尔摩风冷线的冷却能力,改善了盘条组织,并且提升了轧制速度和产品尺寸精度。盘条的抗拉强度均值不小于1 180 MPa,断面收缩率均值不小于36%,索氏体率不小于85%,晶粒度在7级及以上,消除了2.0 级以上的网状渗碳体,实现了82B高碳钢盘条的稳定批量生产。
  • 严军, 王东兴, 李维, 谢莎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CrMnTi盘条硬度偏高问题,研究了不同吐丝温度及风冷辊道速度对其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并提出了工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由于吐丝温度偏高和轧制缓冷段较长,20CrMnTi盘条心部出现贝氏体和马氏体组织,导致其心部平均硬度达到206HBW;随着吐丝温度降低,20CrMnTi盘条心部组织中铁素体和珠光体比例增多,马氏体和贝氏体快冷组织减少直至消除,心部硬度逐渐降低;当吐丝温度控制在850 ℃左右,风冷辊道速度为0.26~0.30 m/s时,20CrMnTi盘条心部组织为均匀分布的铁素体+较细片层间距的珠光体,硬度在170HBW以下。通过对轧制缓冷段长度及控轧控冷工艺进行优化,可以使20CrMnTi盘条组织中贝氏体和马氏体得到有效抑制,同时其硬度满足了客户的要求。